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元宇宙哲学知识的问题,以及和元宇宙观后感8篇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jpg)
本文目录
元宇宙具体是做什么的
“元宇宙”是离我们越来越近的东西,2021年,一个新奇的概念名词在网络上迅速蹿红,引发科技界和投资界的广泛关注。这个概念名词,就是“元宇宙”。元宇宙起源于1992年,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Stephenson)推出了自己的小说《雪崩(SnowCrash)》。尼尔·斯蒂芬森和《雪崩》在书中,尼尔·斯蒂芬森描述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网络世界,并将其命名为“元界”。所有现实世界中的人,在元界中都有一个“网络分身”。这个“元界”,英文原著中叫“Metaverse”。它由Meta和Verse两个词根组成,Meta表示“超越”、“元”,verse表示“宇宙universe”。没错,Metaverse就是我们今天文章的主角——元宇宙。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所说的“网络分身”,英文单词叫做Avatar。大家有没有很眼熟?是的,Avatar就是“阿凡达”。2009年,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那部经典电影,就是以它命名。Avatar的原意是“化身”,印度教和佛教中,特指化作人形或兽形的神。如今,电脑游戏或聊天室中玩家使用的虚拟身份,也叫Avatar。相信大家很快就反应过来了,元宇宙不是真正的世界,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其实,更准确来说,元宇宙是未来的虚拟世界(现在还不存在)。说到虚拟世界,相信大家马上又想到了另一部经典电影,那就是2018年美国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头号玩家》。电影里的绿洲,就是一个元宇宙(虚拟世界)实际上,如果说仅仅是提出虚拟世界,那尼尔·斯蒂芬森并不是世界第一人。早在1981年,美国计算机教授弗洛文奇在科幻小说《真名实姓》中,就构思了一个可以通过脑机接口进入并拥有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尼尔·斯蒂芬森在弗洛文奇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和加强。但是不管怎么说,尼尔·斯蒂芬森仍被公认为是元宇宙的正式提出者。
▉元宇宙是游戏吗?说了半天,不是小说就是电影,太虚无缥缈了。而且,虚拟世界这玩意,我们游戏里全都是啊。难道我们玩游戏的时候,已经进入了元宇宙?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按照“元宇宙第一公司”Roblox公司(本身也是游戏公司出身)的说法,一个真正的元宇宙产品应该具备八大要素,分别是: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地、经济系统、文明。身份:你可以拥有一个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无关,可以是总统,也可以是乞丐。朋友:你可以拥有真人或AI朋友,可以社交,无论在现实中是否认识。沉浸感:你能够沉浸在元宇宙的体验当中,忽略其它一切。低延迟:元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同步发生的,没有异步性或延迟性,体验完美。多元化:元宇宙可以提供丰富、差异化的内容,包括玩法、道具等。随地:你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元宇宙,不受空间限制。经济系统:与任何复杂的大型游戏一样,元宇宙应该有自己的经济系统。文明:人们聚集在一起,创造独特的虚拟文明、数字文明。对比一下游戏,大家会发现,即便是现在最先进的电脑游戏,都无法完全符合元宇宙的要求。身份和社交,这两方面游戏是可以满足的。玩家可以创建自己想要的角色,完成与其他玩家之间的互动,形成社交关系。沉浸感、低延时,这个我们在介绍5G、VR/AR的时候,反复解释过。以目前的技术来看,勉强可以满足,但是距离完美体验(16K以上的720°高清影像、180Hz以上的刷新率、5ms以下的延时)还有很大差距。多元化,这个涉及到内容创作了。就像App开发一样,这个依赖于生态。一旦生态成熟了,又有市场驱动,就会有大量的内容创作者加入,生产内容,制作元宇宙里面的元素,包括玩法、道具、角色、场景等。目前来看,还差很远。随地,这又是一个技术问题。一方面取决于数字基础设施(我们国家有优势),另一方面,取决于接入手段,也就是终端设备。便宜且好用的接入终端,可以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接入元宇宙。当然了,用户还需要有充足的时间(现实世界中)。经济系统。现在的游戏,基本上都有经济系统,但是非常简陋。不过,我们真实的经济系统都已实现了数字化,将来移植进元宇宙,貌似也不会太难。而且,目前数字货币越来越火爆,很可能构成元宇宙的金融体系底座。文明,这个就有点玄乎了。目前的游戏,好像还没有形成文明吧?最多也就是文化。总而言之,游戏可以算是元宇宙的初级形态。技术方面,两者还有很大差距。哲学和意识形态方面,元宇宙才刚刚起步。未来,元宇宙很可能以游戏为起点,发展为互联网的替代者,深入整合数字化娱乐、社交网络,甚至社会经济与商业活动。
什么叫宇宙
宇宙,即广宇自然,所有空间、时间、物质以及事物的总称,其是一个起源于自身结构组织,由其运动机理左右,具有广袤范围、多重表现的可被思维认知的集聚体。最近名词来源:宇宙学。
科学宇宙观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科学家勒梅特首次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宇宙大爆炸观点,随后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在继承勒梅特的大爆炸观点的基础上正式提出大爆炸宇宙论。它的主要观点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爆炸膨胀形成的,在此基础上,宇宙论的代表人物霍金在《大设计》中开篇则说“哲学已死”,否认了纯哲学和宗教可以解释自然,这也表明各大宗教只是古代精神世界探索未知,追求解脱的体系,而非客观真理。近年国内学者在总结大爆炸宇宙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广宇自然的结构理论:量项维物基,从中描绘了广宇自然的普遍规律,勾画了关于大爆炸的起点前后及最初阶段以及大爆炸的内外关系等未被大爆炸学说明确的部分,并给出了一个可实际观测和逻辑辨证的宇宙观:宇宙,一个起源于自身结构组织,由其运动左右,具有多区域、广袤范围、渐变性、多重表现的可被思维认知的集聚体,并具有不同区域、不同阶段,不同成份、不同量、不同运动、不同机理的特点,其体系与构成物即是由大爆炸等各种现实量所形成的单元集团。
古代观点
中国人的宇宙观历史记载
《文子·自然》《淮南子》:“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庄子·庚桑楚》:“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汉代学者张衡也曾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无限宇宙概念。
泛西方世界的宇宙观历史
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犹太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周围绕着一圈星球,再往外去,寥落地分布着其余天体。有一个静止的天球存在,在其内部,星球各居其位,转动不止。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大地都是近似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并被16世纪初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所证实。
科学的宇宙学数据
最新的研究显示宇宙的直径可达920亿光年,甚至更大。
目前可观测的宇宙年龄大约为138.2亿年,即相关大爆炸的时间是138.2亿年前。[9]
多元宇宙说
多元宇宙是一个理论上的无限个或有限个可能的宇宙的集合。多元宇宙所包含的各个宇宙被称为平行宇宙。极少数理论物理学家认为存在着不同状态的多元宇宙。
多元宇宙的核心是暴胀理论,暴胀理论认为通常所说的大爆炸可能并不是时间和空间的起始,而只是我们这个可观测宇宙的开始。在此以前是宇宙的暴胀期,充满着时空结构固有的能量。宇宙的暴胀也是一个通过继承和发展而来的理论。它继承了大爆炸理论和现代宇宙学的所有成果;解释了大爆炸理论无法解释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宇宙各处的温度为何如此平均,空间为何如此平坦,为何没有发现磁单极这样的高能遗留物等等。此理论认为,暴胀能导致空间以指数级急速膨胀。这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宇宙如此平均、如此巨大。暴胀结束后,我们的宇宙充满了物质和辐射,也就是我们在大爆炸中所看到的。根据同一个理论,可以推导出在暴胀已经结束的地方周围,或许仍然存在着许多暴胀尚未结束的地方。这种存在于理论中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永久暴胀”。
由于无法验证,也无法预言如何验证,多元宇宙实际上是一个根据当前已知物理定律所作的推论。
宇宙之最
宇宙最冷之处: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回力棒星云或许是宇宙中最寒冷的地方,温度仅有零下272摄氏度。回力棒星云距离地球5000光年。
宇宙中最热的行星:开普勒70b是迄今发现的最热的系外行星,温度可能高达7000摄氏度,其轨道也非常接近其恒星,比水星到太阳之间的距离还短。
宇宙中最冷的行星:OGLE-BLG-390L是迄今发现最寒冷的行星,其质量是地球的5倍,被认为是一颗岩石行星,它也是距离地球最遥远的行星之一,距离地球大约28000光年。它表面温度仅为零下220℃,低于液氮的沸点,接近于绝对零度(-273.15℃)。
宇宙最大恒星:盾牌座UY是目前已知最大星体,是一颗位于盾牌座的红色特超巨星。半径是1708倍太阳半径,也就意味着1708个太阳排成一排。它距离地球约9500光年。
宇宙中旋转最快的恒星:VFTS102是迄今发现旋转最快的超大质量恒星,该恒星赤道区域环绕轴心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高速旋转,由于离心力作用,如此之高的自转速率几乎将这颗恒星撕裂。它非常炽热,是一颗高度发光恒星,是太阳亮度的10万倍,位于大麦哲伦星云中的蜘蛛星云。
宇宙中最亮的类星体:SDSSJ0100+2802是已知遥远类星体中黑洞质量和光度最大的。其光度是太阳光度的430万亿倍,距离地球128亿光年。其中心黑洞质量约为120亿个太阳质量,大约在宇宙大爆炸发生9亿年后形成,是目前已知的遥远宇宙中星体中光度最高、黑洞质量最大的类星体。相比之下,银河系中心的黑洞质量只相当于300万个太阳。类星体是其中心黑洞猛烈吞噬周围物质而形成的耀眼天体。
宇宙中迄今观测到的最大行星:苍蝇座KRb是观测到的最大行星(也是褐矮星),它的半径是太阳系“巨人”木星的6.8倍,距离地球320光年。它的质量为20MJ。
宇宙中运行速度最快的行星:以知运行最快的行星是SWEEPS-10,它与主恒星的距离为119万公里,是地球和月球之间距离的3倍,这颗行星自转一周的时间仅相当于地球的10个小时。
宇宙中最重的黑洞:OJ287是迄今观测到最重的无形黑洞,它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80亿倍。
宇宙中最明亮的太空目标:持久性伽马射线爆GRB080319B于2008年3月爆发,人们可用肉眼在地面进行观测,其亮度相同于普通星系的1000万倍,然而它与地球的距离却是75亿光年。
宇宙中最快的逃亡者:恒星HE0437-5439,它以时速160万英里(257万公里)速度疾驰穿越银河系。
宇宙中最繁忙的星系天文学家观测发现星系GOODS850-5是最忙的星系,它在宇宙形成初期每年形成4000颗恒星,而银河系每年却只生成4颗恒星。
宇宙中最遥远的星系:一个130亿年历史的星系形成于宇宙大爆炸后的7亿年,然而这个最遥远的光线至今才到达地球,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明亮、恒星形成阶段状态正是这个星系的早期。
宇宙中最小的黑洞:使用准周期振动(QPO)方法,天文学家发现迄今为至最小的黑洞,它仅是太阳的3.8倍质量,位于银河系二元恒星XTEJ1650-500之中。
宇宙中最大最重的类星体:这是一种极亮,宽吸收线,强射电类星体。叫Ton618.它的事件视界范围是3840亿千米,质量是660亿倍太阳质量,远在于104亿光年的猎犬座。想到这里,人们会感到人马座A*(银河系中心黑洞)很渺小的感觉
宇宙中最像地狱般的行星:行星HD149026b是一个木炭般黑暗的世界,它从非常邻近的恒星吸收大量的辐射光线,并使其表面达到3700华氏温度,远在沸点之上。
宇宙中最明亮的超新星:超新星2005ap比太阳亮1000亿倍,比普通超新星明亮300倍,但是不用担心,这个超新星距离地球47亿光年。
宇宙中理论最高温度:当物体到达超热的温度时就会发出递减的波长(相当于递增的频率和增加的能量)。理论上讲,辐射的波长是有下限(相对的是能量上限)的。普朗克定律认为,能量不能持续增加,否则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射线。极限点在1.416833(85)x10^32K左右,通称为普朗克温度。
图片:网页链接
宇宙:网页链接
元宇宙观后感8篇
元宇宙观后感篇1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老师放映了《宇宙与人》这部影片,这部影片是一部科普教育片,生动形象的讲述了宇宙的演变和人类的起源以及人类对宇宙奥秘进行探索的过程。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150亿年前,一个温度高得不可思议的能量奇点突然爆裂,造就了这个充斥着大大小小星际物质的浩瀚宇宙。而且,这一爆炸过程至今仍在进行着,因为一旦宇宙停止向外运动,它必将会被自身的引力所灭亡。所以说运动是绝对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答案。宇宙的万物,大至一个星体,小至一粒尘埃,都是由原子所组成的,只不过是在原子的数目上的差异。而原子又由一些更小的微粒因受到微妙的力平衡而构成,微粒再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究竟有没有最小的不可分的微粒以构成这个宇宙,至今科学尚未发现。但可以相信,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终究有一天,科学必将揭示整个宇宙的奥秘。
宇宙选择了地球作为生命的载体,供给地球源源不断的光和热,供给生命生存所必需的水,时刻不停绕着地球转动的月球给了生命的运动规律,还有那些为我们阻挡外来行星入侵的地球行星,种种条件促使了生命的诞生。生命的出现带来了意识,这使得地球不再仅仅是个物质球体,而变为了物质与意识共存的球体。如果这个世界只存在物质,而没有一个更高级的形式去意识到这个物质世界,那么这个世界的存在将毫无意义。
在人类出现之前,恐龙曾统治世界,但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物种最终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也许这也说明了必将有更高级的生命来统治世界。之后人类便出现了,接着人类学会了运用自然规律,学会了耕种,学会了把自然的改造为适合人类的,人类的智慧就这样不断地被开发。地球也慢慢的按照人类的意志被改造的越来越生机勃勃。人类已然学会了趋利避害,也许恐龙灭亡的悲剧绝不会在人类身上上演。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应该辩证的去看待。
人类在改造地球、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在破坏着地球环境,并且促使着这个自然向着不利于人类发展的环境转化。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已经让人类吃够苦头,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去遏制这个势头,恐怕将来毁灭地球的,不是一颗行星,而是人类自己了。就像影片中说的“宇宙已经把物质智能交给了我们,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则却要靠我们自己来建设,否则,文明的级别越高,毁灭的概率也就越大”。
地球是美丽的是神奇的,它承载生命和希望;地球是脆弱的,我们不节制的开发和破坏终将毁灭它。我们应该感谢地球,珍惜地球,它是我们唯一可以生存的地方。
不得不说,宇宙的诞生是一个奇迹,但生命的诞生更是一个奇迹,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却能创造出智能,创造出了人类去反思这个宇宙,这也许就是哲学的真正根源所在。
元宇宙观后感篇2
宇宙,这个名词给人以浩渺、空旷的时空之感,其中深藏着物质运动的伟大力量;
人类,至今为止唯一发现的拥有生命的国度,挑剔地选择了地球这颗行星,生根发芽,繁育发展。
数千年前,人类的思想开始脱离混沌的时候,就开始思考宇宙,开始对生命的起源充满好奇。宇宙究竟是什么,宇宙与人又有什么密不可分的关系。但限于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人类只能借助于天空飞翔的鸟来幻想宇宙。而事实是,这种愿望终于在400多年前得到了实现。人类的眼睛真的延长了,望远镜给人类文明所起的作用,可以说超过一切其它单件的工具,因为没有它,就没有可能了解天体的基本运动,就没有可能在天体的观察中得到的牛顿定律,也就没有以这个定律为基础的现代工业社会。于是,我们的生活就从此日新月异。
关于宇宙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大爆炸说。与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说明较多的观测事实。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历程。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宇宙间的气态物质,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虽然大爆炸说广为大家所接受,但科学是在不断向前的,最近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几张照片又让天文学家们开始对这一学说产生诸多疑问。宇宙形成的真正原因,还是一个谜团,等着一代代的科学家们去探索,去改进。我们应该抱着怀疑的态度,只有在不断的争论中,真理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许多人又会有这样的疑问,人类的生命又是怎么起源的呢?
这要归功于我们拥有一颗叫太阳的恒星。可以说太阳的光辉对地球的生命是最根本的,阳光在地球表面已经掠过了40多亿年,今天的生态就是纯粹阳光的塑造,这种塑造使得地球拥有了一个长达40亿年的生命链。现在,我们可以精确地知道,这颗价值非凡的发光体非常的巨大,它的直径相当于110个地球,它的表面是6000度的高温,经过一亿五千万公里空间的传输,地球只得到它的光辉的5亿分之一,但仅仅这个零头却恰恰让我们受用无穷。
人类非常羡慕太阳的这种核能,但是却以破坏性的举动宣告了我们对这种能源的掌控,这就是氢弹。一朵这样的核聚变云能轻易地抹平一座几百万人的城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越来越意识到,这样宝贵的能源资源不能用于毁灭人类文明,而应该去造福大众。这里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约束温度极高的核反应。由于地球上任何物质都不能承受热核反应所需要的1000万度以上的高温,于是人们试验用能量约束能量,用强磁场来悬浮聚变的核能。目前,许多国家都有了自己的核电站,核源造福百姓的愿望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但我们对核能源的利用率尚处于较低的阶段,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只要我们好好利用太阳给我们的启示,相信我们不会坐吃山空的,能源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开始逐渐变得自大傲慢起来。我们开始肆意地破坏环境,开始无所顾忌地改造宇宙赐予我们的一切。我们认为我们所得到的都是理所当然,殊不知,既然太阳可以孕育一个星球,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毁灭一个星球。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只会让我们自食其果,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的话,我们总有一天会烟消云散,宇宙不止只有我们地球一个行星。
从人类用笨拙的手在岩壁上用简单的图形记录自己的生活,到创造辉煌的史前文明,最后穿越宗教的黑暗,迎来科学的曙光,只用了几万年。今天,人类更加强大,这种强大连人类自己都为之振奋。的确,宇宙已经把物质智能交给了我们,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则却要靠我们自己来建设,否则,文明的级别越高,毁灭的概率也就越大。人与宇宙只有和谐相处,我们才会走得更远,会得到宇宙更多的眷顾。
元宇宙观后感篇3
上周的马克思课,教师让我们观看了一部科教片《宇宙与人》。在将近一个小时里,我经过这部科教片第一次真正地了解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这个星系,这个浩瀚无垠的宇宙。虽然这些了解都是很浅层的,可是却让我掌握了一些关于宇宙包括物种起源的基础知识。身为一个人类,一个大学生,也许这些有关宇宙的知识对我们的学业,生活没有任何帮忙,可是我还是觉得自我很有必要拥有这方面的知识,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人生观,世界观。
比如,在科教片中介绍到陆地物种起源于海洋物种的时候,曾说到,那些古老的海洋生物,它们之中大无畏的勇敢者爬上了陆地,勇往直前,最终就进化成了各种陆地生物,人类就是其中某些勇敢者的后代,所以人类的身体中都是勇敢者的基因。其实,之前有关勇敢的励志故事或者励志名言,可是还是远不如这句“人类的身体中都是勇敢者的基因”来得有感染力。勇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所以我们要激发这种天性,去应对那些横亘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才不愧对那些造就了我们的勇敢者的馈赠。
行星,恒星,宇宙的生命长度都是动辄以亿年来计,而人的生命长度最多可是区区百多年,相比而言,人的生命长度能够忽略不计。虽然,人类的生命长度是有极限的,可是生命的宽度却没有人明白它的极限所在。所以,我们人类所该追求的不是如何延长生命的长度,而是在有限的生命长度里,拓宽生命的宽度。生命的价值不在其长度,而在其面积。所谓生命的面积,在我看来,是指其对这个社会或者这个社会的某个组成部分所产生的影响。当然,所谓的影响必然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正面影响。
人类在这个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是极其渺小的存在,但我们的出现却是宇宙的馈赠。我们应当珍惜,珍惜我们的生命,珍惜孕育生命的地球。
元宇宙观后感篇4
前几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科教片《宇宙与人》,看完以后,有很深的触动,写写自己的感想。
根据现代人类的推测,宇宙起源于150亿年前的大爆炸,爆炸后宇宙在不停的膨胀,不断的变化,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中的变化、发展是相符合。在浩瀚的宇宙中,有无穷多个类似于我们银河系的星系,而在银河系当中,又有数不尽的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就单单太阳系,又有八大行星,若干卫星,地球只是行星中普通的一个。
太阳表面温度是6000度,其中心达1500万度,之所以有这样的高温,是因为太阳内部不断发生着剧烈的核聚变。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是我们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但是太阳内部的氢原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着核聚变的进行,太阳内部氢原子的数量不断减少,其剩余的氢原子大概还够消耗40多亿年。当氢原子消耗完以后,会发生另一种新的聚变,由氦原子核聚变形成碳原子核,这时候发生的聚变会产生更大的能量,释放出更多的光和热。慢慢的,大概90亿年过后,太阳会变成白矮星,不再发光发热。
我们很不幸,太阳已经燃烧到了中年,它不可能无穷尽的一直向我们提供能量;我们又是很幸运的,起码我们还有剩下的40亿年时光去探索其他的星球,去发现其他的居住地。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原理又是相通的。
宇宙那么大,宇宙中的星系、星球不计其数,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仅仅发现地球上存在生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体现了马克思哲学上的偶然性。但是,生命会在地球这颗星球上出现有其必然的原因,适当的日地距离,才形成了地球上适宜的气候条件,各种综合的条件组合到一起,就有了形成生命的必然条件,因此生命在地球上的出现,又是马克思哲学必然性的体现。
人世间最奇妙的东西大概就是生命了,各种最初的、简简单单的化学因素,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形成各种化合物,经过不断的组合,竟然形成了最简单的生命,自然界的神奇魔力不得不让人惊叹。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海陆的变迁,各种有生命的生物也在不断的进化,一些落后的物种不断的被淘汰,有优势的物种不断进化下来,从最初的海洋单细胞生命,到多细胞,再到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经历了成千上万的年演变,才到智能人类,这体现了宇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生物也是不断进步的。
相比于整个宇宙的历史,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犹如划过夜空的流星一样转瞬即逝,是选择碌碌无为还是选择充满追求,是每个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时刻不忘的问题。前者的命运,如同一颗宇宙尘埃,在生命终结的一刹那,将无声无息地消沉在这无边无际的宇宙之中。人应该对生命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追求,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每一秒的时间,方可使自己平凡、短暂的生命在瞬息之间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元宇宙观后感篇5
周日的下午,窗外是一个雾霾天,坐在宿舍看完这部《宇宙与人》,渺小和伟大这两种感受居然同时涌上心头。
宇宙,这个概念实在是太大,现在人类也只是对宇宙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已。站在宇宙的角度上来看,地球文明,甚至连太阳系都不值一提,我们人类的历史就更不用说了。但是不知是宇宙对人类的偏爱还是其他什么原因,种种对人类有利条件一个个相继产生了。在银河系中我们的太阳远离超新星,在太阳系中我们的地球距离太阳也是处于适中位置,自身的热核和旋转阻隔了太阳风对地球表面生命的杀戮,再加上地球上水资源丰富,生命在海洋中艰难生存了下来,在4亿年前的某一天,一个海洋生物踏上了陆地,从此生命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进化,人最终这个最伟大的物种终于出现了。生命是渺小的,但居然也是如此伟大。
作为一个科幻迷和刘慈欣的忠实读者,宇宙和人总是显得那么不可分割。如果宇宙没有人类,那该会是多么单调而乏味(不过不排除我们会作为另一个智能物种存在),而人类在不断的发展中也在宇宙中创造着神奇。登月,空间站等等这些创举就是发生在一百年之内,而太阳留给人类的时间足足有40亿年,我想人类肯定能走出太阳系,走出银河系,说不定还真能见到“三体人”,当然这些我是见不到了,很是遗憾。
值得一提的是,看到影片结尾一个人沿着时空隧道奔跑的时候我忽然想起来其实我早在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看过这部电影,难怪影片中中国还在研究核电站,冥王星还没踢出太阳系大行星之列。至于影片中提到的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的迷,前几日正好在economist上面看到一篇文章《kingdomcome》,上面提到中国正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也许很快历史中的这一空白将被填补。
元宇宙观后感篇6
作为20xx年的科教大片,很多人应该都看过《宇宙与人》,因为当时似乎是作为破除伪科学的任务来进行的,基本所有单位和学校都会组织大家观看。我看过两遍,父母单位组织时看过,学校组织时又看了一遍。
也许大家一直对科教片从来就没有什么好感,但《宇宙与人》确实让我耳目一新。一方面因为影片运用了大量三维动画(长达45分钟),把宇宙和很多抽象的概念形象地展现出来;在15分钟内的真实画面中,编导也煞费苦心,选用了许多色彩艳丽的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而且大多采用快镜头的拍摄方法,与三维动画相结合,让人从宇宙的角度看待岁月的流逝、空间的转移,给人一种时空感、沧桑感。
另一方面,影片中也饱含了作者自己的情感表达,处处体现着一种宇宙与人的关系,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宇宙孕育了地球,地球孕育了人类。在宇宙中,像地球这样刚好具备产生生命所有条件的星球是十分稀少的,至今能确切肯定的也只有地球。而在地球上数以万计的生命中,又只有人类进化出了智能。经过了几十亿年的发展变化,现在的地球正处于最稳定的运转时期,是最适合居住的:大气层挡住了有害的射线,让温暖的`阳光抚摸大地;月亮经过长期的公转,减慢了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每天都有24个小时,正如影片中所说“月亮给了我们足够做美梦的时间”。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舒适、祥和的时期。作为智能生物,人类是伟大的;生活在地球上,人类是幸运的。
还记得这样一组画面:当影片快要结束时,所有的生物,从原始到现代,按时间渐次出现在一级一级的阶梯上。阶梯不断旋转,镜头不断升高,在音乐缓缓达到高潮时,人出现在了阶梯最宽的顶层,傲首生灵,眺望前方。顿时让人感到一种心潮的激昂、热血的沸腾,这是一种人类的自豪、生命的骄傲。这种感觉并不是人类随意主宰地球的权利,而是珍惜生命、爱护地球的责任与使命。“morepower,moreresponsibilities”,这也是作者想要通过影片告诉我们的。
其实,科教片、记录片可以算是很好的电影题材,虽然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令人窒息的绚丽特效,但其内容的丰富是无可比拟的。近年来的题材如《故宫》、《圆明园》等,无不以自己磅礴厚重的历史底蕴征服观众,看似缓慢的节奏和娓娓道来,却带领我们在宏伟的时空中穿梭。
也许《宇宙与人》的创作初衷并不是与伪科学作战,仅仅是作者自己的创作流露。但特定的时期赋予了它这个意义,正如影片播放前加上了一个宣传破除封建迷信的短片一样,但也一定程度上为历来就缺乏商业宣传和炒作的科教类电影推波助澜了一把。无论如何,《宇宙与人》还是值得一看的:人因为宇宙而生存繁衍,宇宙因为人而更加精彩。
元宇宙观后感篇7
高中的时候,政治教师就说过“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的哲学观点。我真的想不明白天空中飞扬的尘埃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按我的观点,如果硬要把我们人类和尘埃来上关系,那就是,尘埃对我们的健康有影响。无机界又怎样和丰富多彩的有机界拉上关系呢,实在令人费解。
影片中有这么一句话“自从人类发现了这种叫基因的机构之后,就能够相信,哪怕是尘埃,只要经过异常精致的编排,就能缔造出生命这样高级物质形态,并且,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它就能演化出质能。”一句多么蕴含科学哲理的话啊。再看看影片,我们明白宇宙的开端并不是那么的丰富,而是极端的单调,仅有氢元素和极少量的氦元素。我们都明白,没有重元素的参与,我们的这个生物大世界肯定不会这样丰富多样!而这些重元素必定就是靠氢、氦两种元素演化而来。所以,物质是普遍联系的,说的俗一点,他们就像有同样的祖先。当然,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并不能只是追溯到它们都是有氢、氦演化而来的。但这恰好能说明“哪怕是尘埃,只要经过异常精致的编排,就能缔造出生命这样高级物质形态,并且,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它就能演化出质能。”所以,我们人类和尘埃的联系并不只是限制于“尘埃对我们的健康有害”。同样,无机界和有机界的联系是那样的紧密,我们清楚,万物由氢、氦演化而来,无机发展到有机,过程是那样的漫长。这个世界,不会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研究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我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此刻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有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是啊,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就尘埃与基因的联系而言,我们能够去尝试演化出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我相信,联系必定有可取的一面,我们得好好利用那种本质联系,为我们这个生物世界,为我们的宇宙发展供给加速剂。
元宇宙观后感篇8
上周,我们在课堂上观看了一部科教片《宇宙与人》。在经历了一个小时的视觉洗礼后,我感慨万千,从中也更深刻地了解到了星光灿烂的宇宙和智慧的人类。
宇宙,星光灿烂,其中深藏着物质运动的伟大力量。它最不可思议的是: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却能创造出智能。宇宙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按其自身的规律不断地自发演化,展现出发展的多样性。150亿年前,宇宙诞生于一个大爆炸中。一个温度高得不可思议的能量奇点突然爆裂,在它的瞬间的膨胀中,温度开始下降,能量演化出物质。大爆炸和引力的抗衡,使物质和谐地分布在宇宙的各个角落。现在的宇宙像气球一样还在不断地膨胀,不断地演变,不断地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绝对的,宇宙中的一切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
在浩瀚宇宙的面前,人类是多么的渺小。目前,人类看到的宇宙依然是很有限的,我们唯一所知道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太阳系。也就是宇宙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它们不可认识。因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50亿年前,太阳系诞生。太阳是我们拥有的一颗恒星。它的原子核燃烧出来的光辉对地球的生命是最根本的。讲到生命,应该说,生命的诞生是宇宙的伟大创举。特别是人类的诞生,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人类的出现,可以说是最终实现了宇宙的物质向精神的飞越。通过500万年的进化和演变,目前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快速节奏的现代文明之中。作为智能生命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刻都展示出更优秀的生存风采,正是这种不断趋于完善的智能文明的社会结构,使人类赢得了整个星球,并且正进入对地球以外空间的开发时代。人类已经飞向其它星球。
今天,人类对宇宙已经看得更远,理解得更深刻。这种理解使我们已经能够认识宇宙作为一个整体的物质运动,并且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我们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比起整个宇宙的历史,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是选择碌碌无为还是选择充满追求,是每个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时刻不忘的问题。显然,人应该对生命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人生充满追求,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我们的地球。充满追求,方可使自己平凡、短暂的生命在瞬息之间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我们相信,一个还拥有40亿年太阳光辉的智能生命,将不会辜负如此厚爱我们的宇宙。
本篇元宇宙哲学知识,元宇宙观后感8篇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后续我们还会有更多详细的内容,喜欢的朋友多多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